2021 第五會期市政總質詢

Publish Date | 2023/08/21 05:03
桃李滿園,適性揚才:教育議題深度對談

桃園的教育問題,除了大家老生常談的學校硬體建設,或是平價幼托等補貼措施,一般人少有關注的是更具深度政策溝通。桃園市府教育局能否有效貫徹中央教育部的十二大政策?又該如何結合桃園的城市特性,形塑政策重點?在第五會期的市政總質詢,我們和鄭文燦市長展開對話。


在蒐集資料、多方請教後,我們整理出對於桃園教育的三大主張,這三個主張都是教育部的政策重點,也分別能和桃園的城市特性相結合。


一、工商城市與技職教育:配合產業特性就地舉才,提升技職人社會地位

桃園是工商城市,工商城市需要實作人才,實作人才來自技職教育,因此,我們首先要求市府加強「技職教育」品質,讓課程設計結合產業特性。


新北市政府主動和公民團體「Skills for you 技職3.0」合作,並專案推出「新北創新教育加速器計畫」,入校輔導,讓新北市職校配合周邊社區需求與特性開設課程。位於龜山的龍華科大則自行推動「訂單式就業學程」,了解在地需求,並針對需求設計課程以利推動產學合作。相較於新北,我們認為桃園市府應該有更積極作為,而不是讓桃園的職校自行謀生。


另外,我們也重視培養技職學生的勞工意識,主張勞動教育融入課綱。雖然「勞動教育促進法」以及「專科以上學校校外實習法」等重要民生法案到現在都還在立法院過不了關,中央速度慢,不代表地方能擺爛!我們要求市府產學合作專案加強勞檢、勞動局專案入校宣講,讓技職人不會成為被剝削的一方。


二、年輕城市與教育改革:妥善利用各級學校資源,深耕家庭教育強化溝通

桃園是年輕城市,年輕人的思想開放,思想開放讓桃園深具教育改革的條件,教改的目標是「適性揚才」、是「擺脫升學主義」,教育改革所希望達成的素養導向教育,最在乎「解決問題」能力,因此理解、表達、溝通的教學比重大幅提升,針對學生的教育當然要打好相關基礎,但如何讓家長也能跟著學習,才是教改能否成功的關鍵。


我們發現桃園目前針對「家庭教育」的政策,僅有象徵意義,雖有家庭教育中心的設置,但活動內容與服務人次都有待加強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台中市成立「家長學苑」,從市府、教育局的高度搭建平台,協助各校與家長溝通,學校則專注於教學,這樣的方式值得借鏡。我們主張降低家庭教育的參與門檻,並將「親職功能」的提升列為第一優先,在內容上著重「親子溝通」與「生涯規劃」相關的題目,建立與家長溝通的成功模式,才能讓桃園成為落實教改政策精神的典範城市。


三、移民城市與校園認同:校園空間活化與開放,強力支持課後機能

桃園是移民城市,人口快速流動、難有穩定的社區意識、難有在地認同,找尋市民朋友共同的活動場域,是重要的課題,而各級學校恰恰就是交集。每年各級政府投入最多的是教育預算,考量移民城市的特性、政府資源投入的綜效,學校應該成為當之無愧的社區中心。


各級學校的課後照顧班、課後社團的活絡程度、校園開放的程度,其實就是「學校社區化」的具體實踐。校園開放是大勢所趨,我們最早主張,各級國中小加裝夜間照明設備,再延長校園開放時間,也主張社區居民享受學校公共資源的同時,要投入校園巡守與志願服務,建立良性循環與在地認同。


另外,強化學校的「課後機能」也是學校成為社區中心的重要指標。屏東縣政府驕傲宣稱,五年來結合社區力量、自籌1億多財源、達成國小課後照顧覆蓋率100%的成績。桃園目前則只靠學校自行募款解決。我們主張從市府的高度加大投資,廣募社會資源,成立「校園課後活動發展基金」,用以培養人才、提高師資待遇、補貼弱勢學生。

教育對談